中国民间故事
主页 > 民间故事 > 中国民间故事 >
2014-04-07 作者:秩名
隙生红毛龟(2)
  



    事已至此,严子陵也无计可施,只得黯然离去。

    转眼间到了新莽天凤初年,十九岁的刘秀与新野县的邓禹结伴而行,要去长安太学读书。途中,巧遇严子陵。当初在七里潭,刘秀只是远远地见过严子陵一面,几年过去了,他自然没认出来。严子陵当初见到的刘秀还是个十一二岁的放牛娃,而现在的刘秀已经长成一位英俊伟岸的美男子,同样也没认出来。

    刘秀、邓禹、严子陵都是青年才俊,自然一见如故,三人结伴而行,一起进入长安太学读书。经过三年的同窗生涯,他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。

    一天,三人一起闲聊的时候,刘秀不经意间说出了自己当年在七里潭捕食红毛龟的事,并说自己以匡扶汉室为己任,希望邓禹、严子陵能助自己一臂之力。

    严子陵闻言大惊,原来刘秀就是当年从他眼皮底下“抢”走红毛龟的那个放牛娃!刘秀啊刘秀,怎么会是你呢?想当年,要不是你刘秀从中插一腿,那红毛龟就是我严子陵的囊中之物,而有了红毛龟,父亲就不会早早地离开人世!

    想到这里,严子陵当时就想把刘秀痛打一顿,以解心头之恨。但想到自己与刘秀结下的深厚感情,实在不忍心和他撕破脸。于是,严子陵按捺住内心的怒气,并没向刘秀说出当年之事,但从此留下了心结。

    刘秀离开太学回家之后,邓禹也回南阳新野去了。严子陵当时已多次接到王莽的邀请,但他不为所动,最后索性隐姓埋名,避居到浙江杭州桐庐富春江畔。

    更始三年六月,刘秀于千秋亭即皇帝位,史称“光武皇帝”。刘秀当了皇帝之后,想起在太学时的同窗好友严子陵,便派人去严子陵的老家余姚找他,想请他出山帮助自己治理天下。刘秀派出去的人虽然四下寻找,但怎么也找不到。为了找到严子陵,刘秀又让画师画出严子陵的画像,广为散发,命各地一旦发现他的踪迹就立即上报。

    不久,有人报告说富春江边有个钓鱼人很像严子陵,刘秀欣喜若狂,当即派人去请严子陵。钓鱼人正是严子陵,刘秀的使者看见他时,他正头戴破草帽,反穿破皮袄,专心地在那里钓鱼。使者连请了三次,三次都遭到严子陵的拒绝。最后使者为了完成刘秀的旨意,强行把严子陵“请”到了洛阳。

    刘秀听说严子陵进了洛阳却不肯见驾,也不生气,决定亲自去馆舍见严子陵。

    严子陵敞胸露肚躺在大床上,明知道是刘秀来了仍躺着不起来。刘秀坐在严子陵身边,用手摸着严子陵的圆肚皮,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:“子陵兄真是架子大呀,我三番五次居然都请不动你。”

    严子陵闭着眼睛装睡觉,刘秀像当年在太学时常与严子陵闹着玩那样,用手掐住严子陵的鼻子,这下严子陵受不了了,不得不坐起来说:“各人有各人的志向,你何必这样苦苦地逼我呢?”

    刘秀要严子陵做他的谏议大夫,严子陵拒不接受。至于原因,他只说了两个字:心结。便再也不肯多言。刘秀百思不得其解,无奈之下,只好放严子陵回家去了。

    严子陵走后,刘秀还在为严子陵说的“心结”而纳闷,不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。正在这时,馆舍的一个官吏把一封绢书交给了刘秀,他打开一看,绢书上写着几句诗:

    昔日七里潭,神龟裹泥团。美味进君肚,家父命归天。汝愿今已遂,吾父岂能还?此为心心结,焉能伴君前?

    刘秀看完,方知严子陵的“心结”所在,原来是当年那只红毛龟,使严子陵对自己心生嫌隙呀!



注: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并不代表本站认可其说法或描述。
相关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