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民间故事
主页 > 民间故事 > 中国民间故事 >
2022-04-04 作者:未知
杜公祠与杜公村(2)
  


  
  以后一连几天,杜甫都和老人一块进山。这里山高风急,异常寒冷,杜甫穿着单布衫,手脚都冻裂了,为了生活也只好咬牙忍受。偶尔挖得一点山芋,采到一些橡栗野果,但终久不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,儿女们经常饿得哭喊不止,杨氏夫人也只有暗暗地流泪。幸好杜甫精于岐黄医道,早年在长安就卖过药,半年前在秦州采集的一些药材,都带在身边。乡亲们有患头痛脑热,腰腿疼痛的都纷纷找他诊治。杜甫给人看病从不收钱,乡亲们过意不去,不时送点粗米、薯干、菜蔬之类的食物表达他们的心意。尽管杜甫一家得到邻里的不断接济,但生活仍处于贫困冻馁之中。有时他辗转反侧,彻夜难眠。他想,自己冻饿而死于沟壑,被人耻笑倒没什么,只是膝下尚未成人的小儿女怎么办呢?栗亭虽好,毕竟不是久留之地啊!还是到成都去,那里地处西南,地大物博,况且还有一些亲朋好友,投奔他们可能更容易得到生活上的实际帮助,使全家人得以摆脱困境。
  
  当晚,在昏暗的油灯下,杜甫向徂公说明了自己的想法。老人见杜甫去意已定,也不再挽留,便起身从墙上取下盛满徽酒的酒葫芦,双手递与杜甫说:“此去成都,千里蜀道,一路上风寒露冷,带上它壮胆御寒,消除劳累,也是我老汉的一片心意。”杜甫强忍心中的悲痛,紧紧抓住老人的手:“承蒙老人家扶危济困,杜甫将永世铭怀,诚望多加保重,待到平定胡虏,河清海晏之时,我必定前来看望你老人家!”接着转身从行囊中取出《栗亭十韵》诗稿交与徂公,分外感伤地说:“想我杜甫乃一介儒生,半世穷困潦倒,身无长物,唯诗歌是为家传之事,临别无以相赠,就用它作个纪念吧。”老人接过诗稿,紧紧把它贴在胸口上。
  
  十二月一日凌晨,天刚泛白,杜甫一家便打好行装,准备启程。乡亲们听说杜甫一家要离开栗亭,前往成都,纷纷前来送行。有的送来几斤炒面,有的送上一些山芋干,也有送徽酒和崖蜜的。杜甫推托不过,只好一一收下,再三表示谢意。
  
  徂公送别杜甫回到家里,乍觉屋内空空荡荡,怅然如有所失。杜甫一家寓居他家的日子里,生活虽然清苦,但毕竟可以相对而坐,谈论古今,也算是苦中作乐,别有情趣。现在人去屋空,老人倍感孤单,不禁长吁短叹。这时,他拿起杜甫相赠的《栗亭十韵》诗稿,恭恭敬敬地将诗稿贴在堂屋正墙上,看着它直发呆,好像杜甫仍住在他家一般。
  
  杜甫给徂公赠诗的消息一经传开,人们纷纷观瞻、传抄,—时广为流传,读书之人更是奉为楷模。可惜由于战乱频频,《栗亭十韵》至晚唐竟佚失无传,这实在是一件憾事!



注: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并不代表本站认可其说法或描述。
相关内容